瀏覽次數 2 2017年06月26日 9:30:59 麗江東巴谷
近日,云南省實施品牌和質量強省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于“云南質量走廊省級示范單位”的通報》,我市麗江東巴谷生態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麗江玉龍雪山管委會、麗江玉水寨生態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麗江福建機床有限公司四家企業喜獲2016年“云南‘質量走廊’省級示范單位”榮譽。
什么是質量走廊
“質量走廊”暨通過走廊的形式展示企業的質量文化、質量管理水平、質量成果,是質量文化的宣傳廊、質量提升的示范區、質量惠民的主陣地,起到引領和帶動全市各行各業不斷提升品牌和質量工作水平的主要作用。麗江市質量強市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始終把“質量走廊”創建工作作為實施質量強市戰略的有力抓手,達到了標桿引領、經驗共享、整體提升的效果。
云南省質量走廊省級示范
單位
麗江東巴谷國家4A級風景區
示范項目名稱:
1、一個家庭即一個社會的普米金窩;
2、有話不說歌來代,傳承上刀山、下火海民俗的傈僳山寨。
麗江東巴谷國家4A級風景區
普米族是56個民族之一,是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不足5萬,在56個民族當中人口排列在第40位,普米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寧蒗、蘭坪兩個縣?!捌彰住币鉃椤鞍兹恕边@與自古崇尚白色有關,他們的先民屬于古羌后裔,原為青海、甘肅一帶的游牧部落,公元8世紀左右南移到四川西昌一帶,13世紀以后,蒙古忽必烈率軍南征大理國,部分普米族隨軍進入云南,最后定居在滇西北地區?!敖鸶C”是普米語,翻譯成漢語是“人家”“家里”的意思。東巴谷景區從寧蒗縣拉伯鄉托甸普米文化傳承基地整戶人家整體搬遷而來的普米人家演繹了普米族的實際生活。
1、完整而獨具特色的普米族庭院建筑:北面的這棟全木楞結構而屋頂蓋瓦的樓叫“花樓”,是近來在普米族中比較常用的建筑方法。這花樓和摩梭人的花樓不一樣,摩梭人的花樓是走婚用的,而普米族的花樓是青壯年迎娶及接待貴賓的場所。普米族坐西朝東的房子是他們的正房,這所房子為全木結構,連屋頂也是用木板蓋的,所謂“木板當瓦蓋,風吹石頭砸腦袋”,說的就是這樣的房屋建筑,這所房子有八間屋子九道門(因為八和九在普米族家里是非常吉利的數字),里面設有火塘、花床、韓規神堂、糧倉等,是普米人家居家生活的主要場所。南面這二層樓房,一層是關牲畜,二層是家中長者的起居場所,而普米族將一層的廄房降于地面是合理利用空間,人畜分離,防蚊防臭。
正堂:房子正中間這棵柱子叫頂天立地柱,居中為尊,挑起了整個房屋的大梁,從這里可以看出,普米族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氏族,作為家里的男人要挑起整個家庭的大梁。而這邊的花床是普米族招待貴賓的一個場所,能上這花床的人有四種:(1)、有身份有地位的人;(2)、對普米族有巨大貢獻的人;(3)、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4)、從事宗教活動的信徒;花床角落里供奉的是藏傳佛教的創教始祖釋加牟尼(因為普米族是個全民信教,信奉藏佛教的少數民族)。
木楞墻上掛的豬下巴則是家中富足生活的一種象征,掛得越多說明家庭越富有,掛了6個豬下巴代表這家人今年殺6頭豬,也代表這家的女主人非常勤勞能干?;鹛潦瞧彰鬃宓腻伹f,普米族是一個崇尚火的民族,是比較神圣的,不管任何人都不能從火塘上跨過去或往里面丟垃圾,而正前方的是他們供奉的藏巴拉火神,由藏傳佛教的吉祥八寶組成,火神前面是他們的鍋莊石,在一日三餐之前,普米族都要夾一些飯菜放在鍋莊石上,一敬鍋莊,二敬火神,三敬祖先。
家庭成員:父親熊本瑪不僅是一家之主,同時也是家里韓規神堂的主持人,在村里也是能主持各種韓規儀式的老韓規。母親郭青拉姆是主持一家起居生活的老祖母,坐鎮正堂料理家務。大兒子熊國華不僅是能起房造屋的大木匠,還是一個能吹拉彈跳的民間藝人。兒媳郭玉湘不但能釀出醇香醉人的蘇俚瑪酒,還有一副甜美的嗓音。姑娘熊貴芳則是家里的生產生活能手。小兒子出家當喇嘛,孫子孫女在院子里嘻笑打鬧,體現一派歡樂祥和家庭氣氛。
糧倉:普米族家里如果有滿十三歲的小孩在大年初一那天在這里舉行成人禮,一只腳踩在豬膘肉上,一只腳踩在大米袋上,意義以后的生活衣食無憂。用三塊石頭組成的是普米族家最簡易化的鍋莊,從這里可以看出,普米族是游牧民族轉為農耕民族的,這是他們在游牧時代做飯的場景。
韓規神堂:這是普米族一家人燒香念經的神堂叫韓規神堂,韓規教起源于西藏的本教加普米族民間的“雅畢教”相結合,韓規教的信徒和西藏的喇嘛不一樣,他們不能抽煙喝酒但可以殺生吃肉,娶妻立戶、生兒育女。
2、特色食品:(1)、醅酒又叫蘇俚瑪酒,是普米族用大麥、小麥、青稞、高梁、玉米五種糧食和中草藥做的酒曲低溫發酵而成,酒精度只有8到10度。(2)、豬膘肉,由于形狀像古典樂器,琵琶也叫琵琶肉,是普米族的特色葷食之一,它的制作方法是把豬殺了之后把內臟骨頭和瘦肉全部剔除,在豬的肚子里放鹽、花椒等佐料,用針線把肚皮縫合自然風干就行,據史書文獻記載這樣腌起來的豬膘肉最長可以存放25到30年,6年以上的可以生吃,而東巴谷普米院這頭豬膘肉已經存放了16年,可以直接生吃了。(3)、高山蕎麥粑粑(餅)和玉米粑粑(餅),都是采用小涼山及周邊原生態山區的純天然食品,用原始的加工手法加工制成,舒軟耐嚼,老少皆宜。
2
麗江東巴谷國家4A級風景區
傈僳山寨是東巴谷景區傾力打造的獨具特色的一個民族院落。由市級傈僳文化傳承人阿石才為總領隊,以市縣級傳承人顧玉華、和自修、和杰華、蜂學忠、朱學才、王世美等為骨干,帶領一大批年輕人進行傈僳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工作。
上刀山: 刀梯,高有11米,有28把鋒利的鋼刀組成,這就是傈僳族上刀山用的刀桿,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八是傈僳族的刀桿節,上刀山是為了祭神,求神保平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一種儀式。巫師赤腳爬上刀桿頂端再下來,如果沒有傷到任何地方,就預示來年將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和自修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傳授上刀山技藝的師傅,通過他的傳授,現已有黎曉旭、蜂學成、唐玉忠等一大批學徒學成出師。現在公司安排黎曉旭、蜂成全倆人從事展示活動,崗位工作職責規定兩人必須輪流休息,保證客人能看到正常的民族特技展示。
下火海:傈僳族是一個崇尚火的民族,把這火塘里的火叫做萬年火,它是不可熄滅,火的熄滅就預示著災難的來臨,既使兩兄弟分家,可以不分財產,也要把火種帶走,他們燒的柴火也是有講究的,是整棵樹的燒,從根部燒起,象征老人走在前面,小孩跟在后面,一代一代延續香火的意思,也有從頭燒到尾,順順利利的意思。在這火塘里燒有兩塊犁板,被燒得通紅,溫度有800℃—1000℃,下火海是驅鬼避邪的一種儀式,巫師赤腳踩在這燒得通紅的鐵犁上,而且還用舌頭去舔通紅的犁板。永勝縣松坪小丫口傈僳文化傳承基地出來的顧玉華是市級下火海文化傳承人,在他的傳授下,顧玉高、蜂學忠等一批傳承人已學成出師后在帶下一代傳承人了?,F在公司安排和自修、蜂學忠倆人從事展示活動,崗位工作職責規定兩人必須輪流休息,保證客人來時能看到正常的民族特技展示。
傈僳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個鹽不能不吃,歌不能不唱的民族,是一個酒必飲,飲必醉的民族,東巴谷傈僳山寨在阿石才的帶領下培養出了和杰華、朱學才等一大批民間藝人,享受公司特技薪酬待遇。公司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和傳承傈僳民族民間文化,先后多次資助藝人整理出版民間歌舞音像制品。在東巴谷多次承辦傈僳族“闊時節”,與云南傈僳協會合作創辦“傈僳文化傳承基地”。
公司力所能及擴大保護、傳承的范圍,加大保護、傳承的力度。在景區管理上,東巴谷盡力對民族優秀人才和傳承人給予住房、工資、獎金等方面的照顧,病休假等對他們也相對寬松,不僅如此,還盡量創造條件,讓員工走出去開眼界、長見識,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創作新的藝術作品——員工阿石才和王世美已兩次在中央電視臺演出。
通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從原生態民居建筑到家庭生活形態整體展示各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和各級政府的認同和肯定,被評定和命名為“云南省文明風景旅游區”、“云南省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和“云南省民族學會研究基地”等多種榮譽稱號。
公司針對景區內的幾個民族,選擇那些相對偏遠、封閉,民族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村落,進行一對一幫扶,挖掘、整理那些村落的原生態民族文化,給予基地一定的經濟扶持,首先在原始村落恢復、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樹立“民族傳統文化不僅不過時,還很有用”的思想觀念,培養民族文化的人才從少兒抓起;用工招工上,也相應對作為基地的村落傾斜,盡量讓他們走出來后各盡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著眼于公司未來的發展,公司將以東巴谷生態民族村為大本營。實行“請進來,走出去”戰略。一方面與有一定實力和豐富經營管理經驗的云南旅游大型企業--昆明怡美集團合作,對東巴谷景區進行深度開發,健全旅游要素、延伸產業鏈以適應麗江全域旅游的到來。同時公司以麗水金沙子公司的經營管理模式為藍本與臨滄市政府達成協議對滄源縣佤族的民族歌舞進行挖掘整理,打造一臺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歌舞盛宴—族印司崗里,讓更多的人對佤族文化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同時也將參與景區建設工作為公司和臨滄市的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公司的目標是爭取成為具有較大規模的專業整合特色文化資源、優質旅游資源的資本平臺,成為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大型文化旅游產業集團,在實現規模、收益快速增長的同時,使寶貴的云南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得到更有效的整合。